8月26日,上海市医学会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会上宣读了2019年度(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名单,授予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0项、成果推广奖4项、青年奖5项。我院赵晨教授领衔的《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与干预新策略》项目和迟放鲁教授领衔的《开口型人工耳蜗电极的应用及推广》项目分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
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RD)严重威胁人类的视觉健康。赵晨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R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聚焦其关键科学问题——视网膜神经元变性和血管病变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利用临床样本,结合动物和细胞实验,发现了遗传学RD疾病的致病新基因,揭示了遗传性RD疾病共有的基因调控机制;发现了复杂性RD疾病的调控新通路和新机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提供了认知视网膜血管退行性病变的新视角;基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开发治疗RD疾病的新药物和遗传性RD疾病诊断的新平台,为基因研究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新尝试。相关成果发表在《PNAS》《Circulation》《JCI》《Ophthalmology》《IOVS》等生物医学综合期刊和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为RD的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得到了本领域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十余年来,本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多家医院,有效提高了我国眼科医生对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诊疗水平,给广大患者带去福音。
迟放鲁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开口型人工耳蜗电极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后,对浙江诺尔康人工耳蜗公司进行了专利转让,应用于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系统。该种电极采用依次排列的22-24个铂金“C”形开口电极环焊接相连22-24根带绝缘层的铂铱电极丝,利用硅胶将其串接封装在一起组成,既保留了环形电极方向性好、片状电极能耗小、刺激面积大于片状体结构的优点,同时拥有点状电极加工容易的优点,提高了电极产品生产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利于国产人工耳蜗的批量标准化制作,是一种独特的创新结构。自2016年开口型人工耳蜗电极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后,该产品目前已在全国176个国内医院推广应用,临床耳蜗植入者5000多例,还远销西班牙、俄罗斯、罗马尼亚、印度、墨西哥等十个国家。
上海医学科技奖由上海市医学会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学领域科技进步中做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和集体,促进上海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本次我院能从各家医院申报的138项优秀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并首次获得成果推广奖,是医院“双一流”建设期间全院科研人员努力奋进、砥砺前行的重要标志。